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精品午夜久久影视,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一级片A片

賣房獲得64萬元利潤,如何避免資本利得稅?
139閱讀0評論地產貸款

對步入黃金年齡的人來說,在退休后賣掉長期居住的房屋并換個較小的家,是常見的做法。雖然售屋的獲利會被視為資本利得(capital gains),但國稅局(IRS)通常允許部分獲利(即使不是全部)免稅。

舉例來說,如果賣屋后的獲利高達64萬元,理財網站指出,這將依據是否已婚,決定是否要支付高額的資本利得稅;不過,仍有其他避稅之道,例如利用其他投資損失來抵消收益,或通過同類財產交換法來延遲納稅。

當投資的項目增值并以高于最初購買價出售時,獲利將被征稅,這適用于股票、債券、收藏品與房地產等資產,其中包括個人住宅。

擁有一年以上的資產,適用國稅局訂定的0%、15%或20%的長期資本利得稅率,但實際的資本利得稅取決于納稅人的收入,通常低于一般所得稅率。美國許多州也對資本利得征稅,稅率與一般所得相同。

不過,個人住屋銷售獲利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如果在過去五年中至少有兩年(累計)居住在該房屋,可將部分或全部收益免稅。所以在準備做出賣大屋換小屋這類重大財務決定時,最好先請與財務顧問商量,有助于了解此舉對個人財務計劃有何影響。

以出售長期居住房屋凈賺64萬元為例,分析資本利得稅將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 報稅情況:這將影響可以扣除多少收益。如果已婚并聯合申報,最多可以免除50萬元的售屋獲利;這樣一來,64萬元中就有14萬元需要課稅。如果個人單獨報稅,最多可獲得25萬元免稅額,亦即將有39萬元需要課稅。

? 收入:多數人的資本利得稅率將根據其收入分為0%、15%與20%。

假設資本利得稅率為15%,那么如果已婚并聯合申報,在適用免稅額后,將需繳納聯邦稅2萬1000元(14萬元 x 0.15)。如果是單獨申報,則需繳納5萬8500元的資本利得稅(39萬元 x 0.15)。

理財專家指出,在適用主要住宅免稅額后,想避免繳納資本利得稅的選擇有限;不過,還是有些可用的技巧,包括:

? 準確計算成本基礎。

? 用投資損失來抵消收益。

? 有些技巧只能在某些情況下使用。例如,如果繼承房屋,便可適用一些特殊規定。

家住美國
紐約 NYRE家興于 2024-02-21 發布
期待您的精彩評論~
紐約的房價為什么百年來持續上漲?

一、美國房地產百年周期:

開發時代看人口與產業變遷,存量時代看貨幣與住房金融制度。

1860-1930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步入大開發時代。鋼鐵冶煉、電氣化推動的技術革命浪潮,影響了城市建筑風貌,帶來了產業升級與人口集聚。城鎮化率由28.2%增至56.1%。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均價由19漲至49美元/英畝。各州也在此期間開始征收房地產稅,但在人口、經濟增長等長期利好因素下,房地產稅對房價的抑制效應不明顯。

1930-1968年,“羅斯福新政”與二戰后的嬰兒潮、電子產業革命幫助美國房價擺脫了大蕭條后的低迷。1969-1980年,抵押貸款業務的發展接過“接力棒”,成為推動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主要力量。即使1980年美國城鎮化率接近75%、人口增速降至不足1%,房地產開始步入存量時代,新房售價中位數仍穩步增長,1969-1980年由2.6增至6.5萬美元。

1980年后,美國房地產正式進入存量時代。1980-2007年間,面對“滯脹”困境、城鎮化率保持在80%水平基本飽和等局面,金融自由化的解決方案推動房價在1982-2007年間增幅高達257.7%,也帶來了次貸激增。

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步入“住房金融監管強化時代”,但在寬松的財政及貨幣政策作用下,2008-2023年成屋中位售價增幅147.1%。

二、美國核心城市——紐約房地產百年變遷

1960年前,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人口流入和外來移民推動紐約房地產快速發展。1960年前,全美城鎮化率低于70%,快速城鎮化階段人口大量涌入紐約等中心城市,紐約曼哈頓房價由8美元/平方英尺漲至25美元/平方英尺。

1960-2000年,紐約經歷了去工業化,人口和產業不斷向郊區遷移,但紐約房地產市場并未持續蕭條。紐約經濟向服務業成功轉型,在世博會、公寓銷售熱潮的帶動下,1980-2000年紐約房價指數由26.4增至100。

2000-2020年在城市規劃和產業升級的帶動下,紐約進入人口回流階段。面對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1年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機,紐約房地產市場在沖擊發生后的幾年時間展現出了相當的韌性。2000-2021年間紐約房價指數由100漲至376.4。

三、紐約房地產四大支柱:

產業升級、人口集聚、金融支持、城市更新。

百年時間里紐約房地產市場歷經蕭條、繁榮多輪周期變化,卻長期波動向上,這離不開紐約房地產四大支柱:1、紐約憑借產業的幾次成功轉型獲得發展動能;2、收獲城鎮化紅利,人口流入、結構優化;3、住房金融體系支持,存量時代財政貨幣政策放量;4、城市更新引入私人資本,煥發舊城活力,吸引高收入人群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