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一項旨在遏制房屋空置的稅收政策因法律訴訟陷入僵局。據《舊金山觀察家報》報道,舊金山市議會本周以9比2的投票結果決定,在法院就禁止征收空屋稅的訴訟作出裁決前,暫停實施該稅種。這意味著,若市府敗訴,空屋稅或將長期擱淺;即便勝訴,稅收最早也需待訴訟結束后的下一個納稅年度才能重啟。
空屋稅由前市議員潘正義(Dean Preston)于2022年推動立法,旨在通過經濟手段減少房屋空置現象。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舊金山約有4萬棟房屋處于空置狀態,加劇住房短缺問題。根據法案,房屋空置超過半年將面臨2500美元至2萬美元不等的罰款,罰金隨物業面積和空置時長遞增,但僅含1至2個住宅單位的物業可豁免。
該政策原定于2024年4月起實施,但遭到房東團體強烈反對。舊金山公寓協會、小型物業業主研究院及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組成的利益聯盟隨即提起訴訟,主張房東有權空置自有物業,稅收侵犯其財產權。
投票中,第九選區市議員菲爾德(Jackie Fielder)投下反對票,并警告稱,即使法院最終駁回訴訟,市府可能因后續法律挑戰需等待數年才能重啟稅收。她建議修改暫停措施,確保法院解除禁令后空屋稅能立即生效。
然而,列治文區市議員陳詩敏(Connie Chan)反駁稱,在訴訟結果未明前恢復征稅,可能“對稅務機關造成負擔和混亂,導致管理成本超過征收所得”。她強調,需避免“為收稅而收稅”的行政風險。
空屋稅的爭議本質是住房權益與財產權的沖突。支持者認為,征稅可倒逼空置房屋流入市場,緩解住房危機;反對者則堅稱,房東有權自主決定物業用途,政府不應過度干預。
房地產利益聯盟的訴訟進一步激化矛盾。聯盟代表指出,空屋稅可能迫使房東出售或出租物業,導致租金下降、業主收益受損。而市府則強調,稅收收入將用于保障性住房項目,最終惠及低收入群體。
此次暫停征收的決定將空屋稅命運交由司法系統裁決。若市府勝訴,稅收最快于2025年重啟;若敗訴,法案可能面臨修訂或廢止。菲爾德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類似政策在其他城市也曾因法律挑戰陷入長期停滯。
值得注意的是,空屋稅并非舊金山首創。溫哥華、巴黎等城市已通過類似政策減少房屋空置,但實施過程中均面臨法律爭議。舊金山的案例或為美國其他城市提供鏡鑒:在住房危機與財產權保護的平衡中,政策設計需更精細,執行需更審慎。
舊金山空屋稅的暫停,折射出美國城市在應對住房危機時的政策困境。當市場力量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司法裁決或成破局關鍵。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博弈都將深刻影響舊金山乃至全美住房政策的走向——是優先保障居住權,還是捍衛財產權?答案或許藏在未來的法庭判決之中。?
根據《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道,樂齡會(AARP)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宜居指數平臺”(Livability Index Platform)基于七個類別共61項宜居指標,對美國各社區進行了全面評估。該指數按社區規模(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細分排名,舊金山在超大型社區中脫穎而出,榮登榜首。然而,其總得分僅為66分(滿分100),凸顯出這座城市的宜居性在優勢與短板間搖擺。
健康與交通:舊金山的“高分項”
舊金山在健康領域表現優異,以84分領跑。這一成績得益于較低的吸煙率、豐富的鍛煉機會以及充足的醫療保健資源。交通方面,該市同樣斬獲75分高分,家庭交通成本、公共交通頻率、步行便利性及無障礙設施等指標均表現突出。AARP家庭與社區事務副總裁哈雷爾(Rodney Harrell)指出:“任何社區的宜居性都需權衡取舍,舊金山在健康與交通上的投入顯然取得了成效。”
鄰里與多樣性:便利背后的隱憂
鄰里指標中,舊金山以73分展現其生活便利性:雜貨店、農夫市場、圖書館、公園及工作場所的可達性均獲好評。此外,目的地多樣性(如步行一英里內服務齊全)和活動密度(單位面積內工作與人口密集)也為城市加分。然而,犯罪率成為拖累總分的關鍵因素,反映出繁華背后的社會治理挑戰。
機會與住房:亟待突破的瓶頸
舊金山的短板同樣顯著。機會指標僅得45分,收入不平等與高中畢業率偏低成為主要掣肘。住房問題更為嚴峻,54分的低分暴露出高成本、無障礙住宅比例不足及補貼住房稀缺的困境。哈雷爾強調,盡管舊金山和加州在政策層面積極應對犯罪與住房問題,得分較高,但結構性矛盾仍需長期攻堅。
灣區其他社區表現亮眼
除舊金山外,灣區多個社區躋身榜單。超大型社區中,圣馬刁縣和阿拉米達縣分列第21和第25位;大型社區中,伯克利和馬林縣分別位居第20和第25位。中型及小型社區排名中,加州雖未入選,但東海岸與中西部地區表現突出。
個性化工具助力居民決策
公眾可通過AARP宜居指數平臺https://livabilityindex.aarp.org/https://livabilityindex.aarp.org/(https://livabilityindex.aarp.org/)) 輸入地址、城市或郵編,查詢具體區域的評分。平臺提供自定義工具,允許用戶調整各指標權重,例如更關注住房成本或教育資源,從而找到最契合個人需求的社區。這一功能為居民規劃生活、政策制定者優化資源分配提供了數據支持。
舊金山的登頂印證了其在健康、交通等領域的卓越成就,但機會不平等與住房危機亦警示著城市發展的復雜性。正如哈雷爾所言:“宜居性不是單一維度的競賽,而是多元需求的平衡。”未來,舊金山需在保持優勢的同時,著力破解社會公平與住房可負擔性的難題,才能真正實現“宜居之城”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