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怎么減輕過度焦慮
Dandan:既然用到過度這個詞,我想聽一下Lucy的建議,是不是家長要自己做一些自我測試啦,要做一些冥想啦,我想聽聽你的意見,然后再想想怎么去幫他們減輕過度焦慮。
Lucy:好的,很好的問題,我剛才看到會議室聊天窗口上有人問,請教一下我怎么和我家老大交流,那我就一起來說吧。我不會講老大的太多東西,因為如果放到網上,他看到,他肯定說那不是那么回事兒。所以我就說一些我旁邊的案例,其實跟我們家老大是異曲同工的,都是同樣的,就是基本來說你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感。人最怕的什么?我們人最怕的是isolation,最怕的就是覺得,我不夠好,我是有問題的,我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剛才Gordon講到了接納,其實真的是都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跟孩子能夠很好的交流的話,這個最基礎的就是能讓他有一種對自我的接受,I'm good enough。對吧,我已經很好了,我不管怎么樣,我媽都愛我,就是這種狀態。
怎么減少父母的焦慮,我也還是就是只講三點,其實還有很多的,這個可以變成一個10堂課的課程,你看我學了8堂,再有我自己的一些想法。第一個,我同意你講的就是要有一個awareness。無論你多生氣的時候,你都可以跟自己講話,你都可以說,哦,我在生氣呀。我真的嗎?我真的在生氣嗎?你這一句就把你的生氣感降低了,我們叫做getaway,我不知道中文那個怎么翻譯的,因為我學human potential的coaching學了10個月,就是教你自我冥想,我有做,我也是每天都做,然后很有意思。我看Ivy說,only meditation when I'm so busy。越忙的時候就越應該做。因為有一個對話,就是那個老師說你每天要做20分鐘meditation,然后我同學不是,我們一起學,那時候是兩年前了。然后他就說,你知道我有多忙嗎?我沒有這么多時間,我有這個事兒,那個事兒,說到一大堆,然后那個老師的回答是說you know what you got to meditation for two hours。大家都傻了,說他這么忙了,老師說你試試,你下個星期回來,你告訴我怎么樣?他要每天一個人做2個小時的meditation,他馬上什么都好了。因為他又有效力了,就是一個clarity,他很清楚了,很focus,很專心,什么什么都好。連我們學校,我們家孩子的學校從初中起就已經就有一堂課是meditation的,而且那個老師是上來頭10分鐘是meditation。我感覺這個挺好的。然后我本人是基督徒,我做meditation,我也做禱告。
還有一個,就是你要平衡你的生活。我們叫做fill your cup first。只有你的水滿了,有多了的話,你才可以倒給人,你蠟燭兩頭燒,不可能的,人不可能長期的。所以說你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起居,什么鍛煉啊,飲食啊,我就不講了。真的是感恩,我有禱告,我那時候最struggle 10年前我禱告我聽到的,上帝跟我講的話就是be grateful,你要感恩。你知道好多孩子,咱不說那些殘疾的,就說IQ發展有問題的。你有一個很健康的孩子,有什么不比這個更強呢?所以自我關懷self care self compassion里面,這個是最重要的,先把自己要照顧好,就要把自己的情緒搞清楚。
第二,我想講的就是,Positively。要多說造就人的話,我想講一個非常小的一個理論吧。你知道猶太人,全世界人都知道非常優秀,他們真是苦難深重的一個民族,但是你知道什么諾貝爾獎,什么那些天才,什么推動社會科學家,大發明家,我就不講了,猶太人很厲害。他們育兒很有一套的。我當初也是10年前,我教會的牧師送給我的,是說他們之所以很厲害,他們當然有好多因素了,我就不講了,我強調一條,就是他們的媽媽給他們blessing,也就是他們的媽媽給他們說祝福的話。不管孩子到什么程度,他們的媽媽每天跟孩子說,我兒子以后就是能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我女兒以后她就是能夠出類拔萃。就跟我們中國人說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你知道猶太人每天都說這話,每天禱告,都說我兒子怎么怎么樣,絕對是這樣,你知道你說出來的話是有power的。回答剛才一個朋友問的問題,后來跟老大怎么交流。你說不出來造就人的好聽的話,你也要說。我上那8堂課最大的一個心得就是怎么說話。
怎么跟他說,你即使沒有好話可說,你即使閉上嘴,你也不要說出來壞的話,練習出來,我們知道上課是一對一練出來的,你今天孩子回家了,第一句話說:媽,我得了個F,你回答什么?Dandan給她兒子說的話就能得100分。你知道就是舉個例子,我想要表達的是,在孩子很掙扎的時候你說出什么樣的話,這個很關鍵的,這個非常關鍵。然后就是用開放式的問話。不要每天就說,你學習了沒有,你練琴了沒有,你跑步了沒有,你這個了沒有?你那個了沒有?你要問他,你今天還好嗎?過得好嗎?就是how what這種開放式問題?另外,如果問完問題后,不要孩子說OK yes or no OK I'm fine就完了,你要給他說話的機會,然后聆聽。怎么講話?這個很重要。
第三個是自我提升。我講一下我周圍的媽媽的例子,很有智慧的媽媽。讀書,剛才Gordon講了,讀書真是很能幫助自我提升,培養新的興趣。你激娃,你不如激自己。娃是受你影響的。你整天看手機,追劇,孩子就是最容易成為這樣子,對吧?如果你積極的,孩子就會積極。我們認識的那些有智慧的媽,想要提升自己。比如,孩子學習public speaking,參加toast master,媽媽自己就很積極。然后媽媽想提高孩子的leadership,她自己就到社區里當PTA的頭,那孩子自然而然耳濡目染。你自己提升自己學知識,現在有Chat GPT了,我現在學一學,還跟孩子講,然后跟孩子學,孩子就覺得說,哎喲,我老媽都50多了,她也還學,對不對?然后新的software我也學,因為我也是qualitive background,我是做現在叫data science,以前叫risk analytics什么之類的,學習新知識,所以我才能轉業。我轉業過兩次,我以前是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后來做actuary services,就是叫做精算。保險精算,然后到wells Fargo富國銀行做了將近16年的風險管理,后來到F泰。你要自我追求的話,孩子也就會自我追求。還有一個就是要和積極的朋友交往。你整天都和給你憂慮的人在一起,就更憂慮了。你要跟inspiring people愿意自我提升的人交往。
所以我剛才就講了這三點,一個是self care,一個是speak positively,還有一個self improvement,自我提升。當然還有好多,以后再講。
Gordon:我是20歲參加上海市的這個散打比賽,我從小習武,但是我的孩子,我疫情的時候,那時候還在中國。我們是疫情上海風控一結束馬上就走了,因為我是18年拿到的獲批,但一直沒有這么早來美國的計劃。當時呢,風控在上海的時候,真的是從來沒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孩子不能上學,我們不能工作,然后呢,我就教他拳擊,這孩子不愛拳擊。但是呢,我一直鼓勵他運動,所以,我緊接著前面所說的,一個是提升自我的認知,多看書,多聽課,第二個呢,那就是接納,第三個呢,前面Dandan所說的冥想。
說到冥想,我很想跟大家說說,因為我對冥想,包括正念,包括內觀有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方面我也算是一個稍微懂一點的人,因為我曾經用了3年的時間翻譯的這本書叫《正念治療法》,他是一個澳洲的學者寫的,在中國銷量也非常的很好。正念大家都知道,這是佛教當中的一個詞,叫八正道當中的一個叫正念。正念,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當中的一個境界。如果這是一種思想的話,冥想就是達到正念的一個過程,那么內關呢?就是我們進入冥想的一個方法,那我把它串起來,你們就知道了,因為大家比較聚焦在冥想上,其實冥想是離不開內觀的,叫自我觀察。
前面Dandan說到了就是內觀,對吧,自己學會看自己。當然內觀也不是那么簡單的,內觀其實就是觀自在,我們說觀自在,也就是說你最終自在是一種境界的話,那你要學會神情內斂。身心內就不要外放內斂。那么身心內斂呢?這是一個很好的緩解焦慮的方法。這時候呢,關注自己的鼻息就可以了,就關注自己的鼻息,能看到自己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比如說,像我從小練功的時候氣沉丹田,現在有沒有人知道丹田在哪兒?肚臍眼下面三寸。我在14歲,15歲最焦躁的時候,我的師傅就說去練內功去,我就會盤腿坐。
所以呢,你們看到,我是佛教徒,但是呢,我的孩子是基督徒。告訴大家,我為什么讓孩子從小要信教,不是一定要信基督,我是放了3本書在他床頭自己挑選的。我記得那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佛教,金剛經一本,然后呢,圣經一本,還有伊斯蘭教,那可蘭經一本,然后,還有一本叫宗教史,中國宗教史,你發現我從小讓孩子讀各種各樣的書籍,他最終選擇了圣經,是因為他看得懂。然后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我從來不說你應該怎么樣做,我只讓他說,如果你選擇這個,那你對它就是一種承諾。那么你得祈禱,也就是說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你可以祈禱,然后呢,他真的學會了祈禱。他從五年級開始,每天一定會有3次祈禱。真的太棒了,一直到現在。你們知道我們移民到美國,2022年6月29號登陸到圣地亞哥,我的孩子,背著一個足足大概有10斤重的圣經,是我在英國幫他淘的一本老圣經,1835年出版的,那么厚,那么大。你知道我的孩子出現了很多焦慮,包括到這里來,語言各方面。他現在語言非常好,他都教別人用英語講,你說多好。他在碰到那么多焦慮的時候,都讓他手扶圣經向上帝祈禱一下,我覺得Lucy前面說的其實就是我們信仰。
還有一個我們為什么會產生焦慮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迷茫。我們很多人為什么迷茫?我們都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就會出現迷茫,大量的焦慮。一樣的,美國也是一樣的,你發現我們如果有篤信宗教,有篤信某一個信念的,他的焦慮指數會降低很多的。所以信仰非常重要。當然,我的孩子最近一個星期,他有一次嚴重的焦慮。那就是他說我學習學不進了。他跟媽媽說我不行,但是我不能告訴大家是因為什么事。青春期經常會碰到的事兒。他真的學不進了。然后我那時候在健身房,我跟我太太說:來,叫他到健身房。然后他來了,她跟她媽媽一起來的,我太太這一方面做的特別好,她會陪孩子。她的陪伴,后面我會說到陪伴。接著說,我的太太就帶著孩子過來了。你知道嗎?父母的表率非常重要的,我是一個運動達人。我現在還有8塊腹肌,胸肌發達,非常厲害,我50多歲了,你們想想你們的老公有我那么強壯嗎?我今天下午的運動量是三個小時的運動。一個小時練肌肉,一個小時跑步,跑了10km,然后呢,一個小時打球,打PK球,三個小時運動。
我的孩子在碰到焦慮的時候,他很清楚在小時候碰到問題,我就說到跑步機去跑步去。我去問他感受怎么樣。很多人說,老師,你是不是一直在逼你的孩子?你知道嗎?我跟我孩子曾經談到一個話題。我說,什么叫主動?什么叫被動?你們知道被動和主動之間是有轉換的嗎?也就是說,當我去讓孩子去跑步的時候,孩子可能是不情愿的。但是我一定要讓他把第一次的被動變成第二次的主動,你們知道怎么轉換嗎?那就是在第一次結束以后,讓他談一談他的獲益性。
要記住,一個人的主動性一定來自于他得有獲益性。不然。他怎么可能主動呢?憑什么為你主動?如果是為你的話,那叫道德,那叫職責,對不對?或者是法律控制,法律限制孩子,不需要孩子做這樣的殘酷的這種選擇,我一定要讓他知道我這么做是為什么,就像前面說冥想。運動,有多少孩子愿意做?但是你們愿意不愿意第一次讓他去做,讓他去嘗試,就像你們說,孩子吃點素菜吧,吃點這個肉,吃點那個菜吧,孩子不愿意吃是不是?你們硬是夾在他嘴里嘗一嘗吧,你不嘗怎么知道是不是?這是被動。嘗后,好吃,對不對,好吃的,而且不僅他感覺好吃,而且我要告訴他這個對你的營養帶來的好處,而且說好處的時候,一定要跟他最在意的東西掛鉤,比如說你想不想成績好,那就多吃魚,對不對?我這岔開說了。你們現在有很多解決焦慮的很多方法,孩子不管用怎么辦?我就告訴你們怎么讓他管用,我們父母,還是要有方法。所以呢,我們第一次讓他被動的情況下要跟他探討,要跟他聊。所以,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待焦慮的態度。
當然前面我聽說,跟孩子的這種交流帶給他的一種依附感,她說的是依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孩子這種依附有一部分多少是天生的?10%。在心理學人格理論當中明確的,那就是我們有一些東西是先天的,比如我們出生的這個產房當中,有的孩子哭的響,有的孩子哭的驚,有的孩子你一睡覺他就哭,有的孩子特別順溜,你睡覺他就不哭,你醒了他就鬧一鬧,對不對,特別好帶,這是天生的,但是絕大多數是后天的,有大多數的孩子是你后天把他帶壞。你們知道嗎?那為什么會帶壞?父母的無知!所以呢,孩子的問題100%是父母的問題。所以我們父母是擺脫不了責任的,所以我一直鼓勵一定要開家長學校,你沒有這個家長學校的資格證書,我覺得你還是慎重的養孩子,當然這個是我給大家的提議,那就是我們要把孩子帶成一個真正的讓我們父母,讓孩子自己也滿意的人。關于孩子他未來的成就,父母親有沒有獲益心?當然有獲益心,所以呢,父母該不該期待,應該期待。我跟我孩子說,你如果表現好,你如果有成就,你如果人生有價值,爸爸獲益是20%。最大的獲益是你,我跟你其實就是開了一家公司而已。你是大股東,我是小股東,你考了哈佛,爸爸的獲益性只有20%,因為我有面子嘛。我以后在外面講課,我就可以說我兒子是哈佛大學的,我再寫一本書,那就是哈佛兒子畢業的。是不是這樣,我不用回避的對吧?這個其實就是跟孩子談的時候要坦誠,這就是給他帶來一種安全感。
說到安全感。這是人身健康,就是人類。人類心理健康有10大標準,第一個標準就是安全感。第二個標準是目標感,第三個標準是存在感,所以三個感你們一定要記住。那也就是說我不僅僅給他帶來安全感,安全感他是我們所說的馬斯洛五大需求當中的第一需求。對不對?我們還得有什么,還得高需求叫目標,當然還有第4個叫歸屬感,就是我們要有良好的依附。是不是?其實就是我們在跟孩子交流,坦誠相見,家庭的坦誠是第一主題。只要跟孩子談話,我多少會談自己的成長經歷。你們愿意坦誠自己嗎?所以,我跟大家也是補充了這3點,冥想啊,運動啊,以及我們家庭怎么去坦誠,怎么去跟孩子交流,好吧。我就先說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