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精品午夜久久影视,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一级片A片

華人躍至美第三大移民群體 占所有移民5%
4026閱讀0評論留學移民

華府智庫移民政策中心(MPI)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華人移民達到230萬,占所有移民的5%,成為美國第三大移民群體。


據美國社區調查(ACS)的數據,2016年美國移民人數達4,370萬,占美國人口的13.5%。2015年至2016年,國外出生的美國人口增加了449,000。


2016年有149萬國外出生的移民移居到美國,比2015年增加了7%。其中印度移民排在首位,其次是中國/香港(160,200)、墨西哥、古巴和菲律賓。


華人移民首選美國 普遍學歷高


MPI去年一份報告的數據顯示,美國是中國移民首選目的地,其次是加拿大、韓國、日本、澳大利亞。1,100萬移居海外的中國人中,22%在美國。1980年后來美的中國移民人口翻了六番還多。


中國是美國留學生的主要來源。2015至2016學年,在美國高等院校注冊學習的華人近32.9萬名,占全部留學生的三分之一。四成多的中國留學生攻讀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


2016財年,H-1B簽證申請獲批的華人占全部申請者的9%,僅次于印度。


2015財年,九成申請EB-5投資移民簽證的申請人來自中國。


2016年大約一半的成年中國移民至少擁有學士學位,明顯高于整體移民和美國本土成年人;獲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的華人比例是整體移民比例的兩倍。


華府智庫移民政策中心認為,這和中國移民能在美國獲得合法身份的渠道有關。1965年后中國移民來美國有兩種渠道:留學和H-1B高技術臨時工簽證。


半數華人從事專業工作 香港移民收入高


MPI報告數據顯示,約有58%的華人移民擁有工作或正在找工作,低于整體移民和本土居民水平。


超過一半的華人移民從事管理、商業、科學和藝術等專業工作,遠高于美國移民和本土水平。


大陸移民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為56,000美元,略高于整體移民和本地美國人水平。


另外香港移民家庭年收入較高,中位數水平達到99,000美元。


只有13%的中國大陸移民家庭和6%的香港移民家庭生活在貧困之中,而所有移民家庭的這一比例為15%。


2015財年,新近獲得合法永久居民身份的中國移民人數僅次于墨西哥,人數達到77,000。其中30%通過就業途徑獲得身份,其次是通過家庭移民(37%)或庇護申請。


由于每年按照國家類別提供移民簽證的年度配額,中國大陸公民的就業和家庭移民綠卡申請大量積壓。


2017年9月最新的簽證發放數據顯示,美國國務部正在處理2002年以來華人的就業和家庭移民申請。


“達卡計劃”(DACA)


此外移民政策中心估計,2016年大約25,000名中國年輕人立即有資格獲得“達卡計劃”(DACA)。但截至2017年9月4日,只有740名中國大陸來的年輕人是激活的“達卡”持有者(Active DACA Holder)。


所謂“達卡計劃”是指“幼年來美暫緩遞解計劃”,讓大量非法移民可以合法在美國工作,但符合條件的亞裔申請率并不高,其中華人更少。“達卡計劃”將于今年3月份開始逐步取消。


移民政策中心估計,滯留美國的非法華人移民約為26.8萬,占美國全部非法移民的2%。


華人最愛加州和紐約


中國移民主要集中在加州(31%)和紐約(20%)。2011年至2015年,華人聚集最多的前四位城市是:加州洛杉磯、紐約昆斯(皇后縣)、紐約布魯克林(國王縣)和舊金山。這四個城市的華人占全美華人的四分之一。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5年ACS的統計數據,出生在中國或自認有中國祖先和血統的美國散居華人達到500萬。大約10%的中國移民在家中只講英文,整體移民這一比例為16%。


2016年中國大陸移民的中值年齡為44歲、香港移民為52歲,美國本土出生人士中位年齡為36歲。


67%的華人居民擁有私人醫療保險,高于整體外國出生的人口比例。同時擁有公共醫療保險的華人比例和整體移民比例相當。


盡管2015年至2016年匯款流入略有下降,但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二大匯款接收國,僅次于印度。


2016年通過正式渠道的匯款額達到610億美元。


美國的兩次華人移民潮


中國移民到美國分兩個階段。19世紀中葉和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現在。在中國移民涌入美國的兩次浪潮中,第一次是19世紀中葉以男性體力勞動者為主,這批中國移民抵達美國西海岸從事農業、采礦、道路建設和其它低技術工作。


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嚴重限制了之后的中國工人的移民,并阻止中國居民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盡管1943年美國廢除了這項法律,但由于對非歐洲移民的限制,使得當時很少有中國大陸人能夠移民美國。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和中國重大的政策變化開啟了中國移民進入美國的新篇章。


這些變化包括1965年美國《移民法》為非歐洲移民重新打開了移民通道,并且為技術工人提供臨時工作簽證計劃;1978年中國政府放松了移民管制;1979年美中關系正?;?。


這一系列變化使得1980年至1990年十年間,中國大陸來美的移民人數幾乎翻了一番,增長至536,000,2000年增至989,000,2016年更達到210萬。


另外香港居民移居美國的浪潮始于20世紀60年代,到2016年這部分移民人數增長到212,000,占在美中國移民的9%。

(文章內容源自網絡,我們充分尊重知識產權,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家住美國
2020-04-10 發布
期待您的精彩評論~
留學生遇到的奇葩面試,鬼知道我都經歷了啥啊???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國際生在美國找工作很困難,是的!投了成百上千封簡歷多數都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接到一個面試通知覺得終于朝著自己心儀的崗位又跨進了一步。但讓你燒心的還在后頭呢!等到真正開始面試的時候,你以為"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結果遇到的是:

讓你懵逼、苦笑不得的面試官!
讓你無語、匪夷所思的面試題目!
讓你難堪、不想再提的奇葩經歷!


短短幾十分鐘的面試決定著你的職業生涯,但有很多知名大企業偏偏就不按套路出牌,面試過程被他們打造得相當折磨人,且危機四伏。


日報君這里給你們提供一些面試時,可能遇到的各類讓人抓(ma)狂(niang)的狀況,你們以后即將碰到什么樣的面(zhi)試(zhang),來隨意感受一下。


面試問題奇葩型


面試官:某金融公司高管
面試者:@KEKE (美國本科,金融)

奇葩經歷:那天我去某金融機構面試,群面,對面坐著西裝革履的白人面試官,所有人進來以后,我們每個人都拿到了一張白紙,面試官說要玩一個游戲,我一聽,有點意思:一組6個人,要用很多小方塊拼成一個魔方,一人動一次輪流。


我們那組人都很nice大家互動蠻好的,可是全組人都在你一句我一句,沒人Push Team,于是我們停滯了很長時間,這個部分35分鐘結束,感覺很有意思,但是時間也過的很快,結果我們組沒有達成目標。


結束以后,面試官和我們每個人都握了手,說回去等通知吧。我還是一頭霧水,雖然玩的挺好,但請問這些題和我面試的職位有任何專業的相關性嗎?


最后,竟然還神奇的收到了Offer……


HR挖坑型


面試官:某傳媒機構HRD
面試者:@阿綜綜(英國研究生,市場)
奇葩經歷:12月份畢業,最近剛回國,年前去面試了一家傳媒機構。一面的時候,等待時間很長,進來一個男面試官:"英國利茲大學畢業的呢,我也是,Tell Me About Yourself?"于是我BlahBlahBlah說了一堆,他還問了薪資,我記得當時要的不高。然后就被安排在一個小黑屋里寫5頁的Q&A,奇葩的是,跟咱們高中做的心理問卷調查一毛一樣。


后面的試題也和專業完全無關,做完以后我就給了前臺小姐姐,說會在三天內給我打電話。三天后,電話通知我二面,還挺高興,哼著小曲跑到呼家樓……

結果,坐下我懵逼了。

女面試官問我:"你爸媽做什么的?""額……做生意的,怎么了嘛?"她笑了笑,皺紋堆在臉上,還卡粉了。"是這樣的,你爸媽有給你做一些職業規劃嗎?我看你本科三本之后去英國碩士讀一年,也沒有太多的實習經驗,請問你回國怎么彌補自己知識的不足呢?"面試官聲音突然變尖尷尬地笑了笑。


我當時就慌了!怎么回答感覺都是給自己挖坑。

公司坑爹型


面試官:某傳媒公司市場總監
面試者:@Philip(美國碩士,活動策劃)
奇葩經歷:回國后,我從海歸徹底變成"海待",你們可能想不到,這已經是我第18次面試了,所以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了。現在留學回國做傳媒行業的很多,我當時去的這個公司是HR主動聯系的,電話里聊的還行,后來才知道這種是皮包公司,只會畫大餅。


當時沒長腦子也沒調研就去了,辦公室人不多,地板咯吱咯吱的,沒前臺甚至都沒人招呼,然后HR過來了,把我帶到一個屋里等待面試官,面試官進來了,直接說英文,看我溝通沒問題,就開始中文聊后續。

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

"新媒體你做過嗎,我們這邊其實很缺運營的人才,你幫忙開個號寫寫文案可以嗎?最近的段子你熟悉嗎?比如網紅每天的吐槽:"有些人表面很風光,其實襪子早就踩在腳底了。"這種。

我:您這招聘的到底是什么職位???


她接著又說:"我們是創業公司,需要能力強的人,可以處理多種事情的能力,你雖然是留學回來的,但是沒有相關經驗,跟國內的應屆生差不多,不符合。"


哦,那你干嘛不直接找有工作5、6年經驗的?我的簡歷上教育經歷,畢業時間都很清楚啊,投了簡歷,如果不合適你別打電話通知來啊,來了又說看你簡歷覺得你不行,這不是耍人么……

(文章內容源自網絡,我們充分尊重知識產權,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