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從建商買新房, 不是很清楚新房房檢如何做?關于買builder 的新建房做不做房檢,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新房子一般不需要做房檢,舊房肯定要的。”也有人說:“ 新房子建商會做很多次inspection ,所以在close的時候一般是不需要的。”
因為:
1) 各county會在新屋建設過程的不同階段根據有關規定(Construction Code)進行多次檢查,如果質量不合格則不會批準建筑商繼續建房和過戶。
2) 信譽好的建筑商通常會給買主提供一年(有些是兩年)的全面保修和十年的結構保修,也就是過戶后一年之內房屋及屋內任何設備出現問題,建筑商免費負責修理;過戶后十年之內房屋結構出現問題,建筑商免費負責修理。
但也有一種觀點是新房也需要做房檢,因為:
1) County inspector關注的是建商是否符合construction code的要求。但是,材料及做工的缺陷比如灶臺是否損壞了, 地板瓷磚是不是裂了,墻上是否有劃痕,窗戶是否都上了caulking等, 這些不在他們檢查的范圍內。
2) 新建房屋通常問題比舊房屋問題少一些,但是也不乏一些比較大的問題,比如衛生間沒有安裝排風扇, Crawlspace 沒有加裝隔溫層(moisture barrier)等等。
幾百美元房檢費同房價比起來, 真是小芝麻了, 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個錢不要省!!!
同房檢公司打了電話, 會發現新屋房檢學問還挺多的,第一次聽說過Phase Inspection:
Phase 1: Pre-Pour Inspection:
Phase 2: Pre-Drywall Inspection;
Phase 3: Final Walkthrough。
我和朋友的房子都到了final walkthrough的階段, 所以我們沒有用那些New Construction Packages, 只做了普通的Home Inspection。
朋友的房子是一年新的model home, 檢出地基有問題, 直接pass了, builder給換了個快要建好的房子。
如果沒做房檢,拿下這個房子后,就得請builder修地基, 雖然修理免費, 但一個新房子就得開始修地基, 還是不要了。
房檢報告出現了不少類似缺outlet cover plate, 爐子沒法測試因為氣還沒通之類的問題。房檢報告讓經紀送一份給builder, 希望builder會一個一個解決。
看來,新房房檢真的很重要哦!
有些買家會說:「太好了,我想買的房子通過檢驗了,一切都很完美。」如果你也這么想,那就大錯特錯。買家必須認知到,即便是最有經驗的專業驗屋師,也可能沒發覺隱藏在墻后、地板下或水管內的種種毛病。
前全國驗屋師協會會長老奈爾斯(CurtisNiles Sr.)表示,房屋檢驗是一個對房產不帶偏見地進行「視覺評估」,提供有關房子實際狀況的資料,協助未來買主作出明智的購屋決定。但有幾個常見的「漏網之魚」,就算是驗屋師也難以察覺。
供暖、通風和空調系統(HVAC):這里指的是屋內負責暖氣、通風及空氣調節的系統或相關設備,許多驗屋師不愿在寒流來襲時長時間把空調系統調至最低溫狀態,或是在大熱天長時間把暖氣開到最強,怕這么做會導致系統故障。
老奈爾斯說:「我可以判斷設備發生故障,但我沒有時間去判斷,這個系統的運作是否正常到足以讓屋子變暖或變涼。」
如果買家擔心HVAC系統出問題,應該再請有執照的HVAC專業技師加以檢測。
水漬或漏水:驗屋師會打開水龍頭檢查出水狀況,但如果房子有一段時間沒人住,先前漏水導致水漬可能早已干燥,可能要數天后才會現形。墻壁或天花板上的壁癌,也可能被重新粉刷遮蓋。
如果是屋頂漏水,能發現的機會更小,因為許多驗屋師只會從地面上進行目測。即便你的驗屋師很勤勞爬上屋頂,層層積雪或落葉也可能擋住瑕疵。
環境毒物:如果你的房子建于1978年前,最好請專業人員檢驗建材是否含有害物質,因為政府當年起才禁止使用含鉛或石棉材料建屋。無論屋齡多長,都應該進行輻射檢測。
環境毒物不包含在驗屋范圍內。如果你在完成交易前發現房子有上述危險,可要求買家負擔移除費用。根據聯邦環保署,專業移除鉛涂料服務,每平方呎平均收費8到15元,換算下來,一間2400平方呎大的房子總共需花1萬9200萬至3萬6000元。
下水道堵塞或損壞:家中到公家主管道間的下水道區段是由屋主負責,最好在交屋前檢測是否有堵塞或損壞。
標準驗屋程序包含判斷排水管的規格與使用年齡,但不包括下水道結構完整性與狀態。如果屋齡超過20年,最好請專業技師檢查下水道,有時可能被樹根破壞。攝影機檢測收費250至500元不等,更換一段下水道要價可能高達2萬5000元。